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用耐心叩响心门;在孤独的星球上,他们以专业架起桥梁……他们是特殊教育教师——孩子世界的“翻译官”,用爱与智慧解码每一个独特的生命。
近期,淮安市残联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我是孩子世界的“翻译官”》专栏,聚焦全市特殊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代表。自9月10日起,我们将以“每日一星”的形式,通过教育信条和“高光时刻”等形式,展现他们如何用专业与温情破解教育难题,帮助孩子突破成长的壁垒的生动故事。
今天的主角是清江浦区一奇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教师张梅杰。
张老师怀揣着对特需儿童康复事业的热忱与理想,毅然将青春的第一步,踏在了助力特需儿童成长的康复之路上,至今已有六年之久。
以耐心为匙,开启成长之锁,以爱心为灯,照亮康复之路,让每个特需儿童都能笑着与世界对话。这是她的个人教育信条。
在帮助孩子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路上,张老师从不含糊,总能想出多样且贴心的方法,为每个孩子量身搭建成长阶梯。
九岁的小宇生活自理能力薄弱,不会穿脱衣服,连自主进食都做不到。张老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基础的手部力量训练开始,帮小宇一点点突破。起初,她握着小宇的手,教他用勺子夹起大纸团,每成功一次就笑着鼓励;等小宇动作渐稳,便换成细小的珠子,锻炼他的精准度;再后来,把块状水果放在餐盘里,让他试着夹起送进嘴里——从纸团到珠子,从玩具到食物,张老师始终在旁耐心辅助,手把手纠正姿势,哪怕小宇反复掉落,也从不说一句重话。
终于有一天,张老师把温热的饭菜盛好,将勺子递到小宇手里。小宇握着勺子,稳稳舀起一口饭,慢慢送进嘴里。那一刻,张老师眼眶微红,轻声夸道:“小宇真棒,会自己吃饭啦!”
从不会握勺到独立进食,小宇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张老师用“耐心”与“爱心”践行教育信条的见证。她知道,特需儿童的成长没有捷径,但只要守住初心,陪着他们一步步走,终能让他们解锁更多能力,笑着拥抱生活。
张老师以六年坚守诠释特教工作者的赤诚匠心。她将耐心与爱心熔铸为专业素养,为每个儿童定制成长方案,用科学训练与温暖陪伴搭建能力阶梯。始终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智慧化解成长难题,更以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守护生命尊严。这份以专业为基、以情怀为魂的师德,正是特殊教育领域最动人的职业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