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孩子世界的“翻译官”丨于姗:⽤兴趣搭建教育桥梁
发布时间:2025-09-15      录入人:haclfb

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用耐心叩响心门;在孤独的星球上,他们以专业架起桥梁……他们是特殊教育教师——孩子世界的“翻译官”,用爱与智慧解码每一个独特的生命。

近期,淮安市残联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我是孩子世界的“翻译官”》专栏,聚焦全市特殊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代表。自9月10日起,我们将以“每日一星”的形式,通过教育信条和“高光时刻”等形式,展现他们如何用专业与温情破解教育难题,帮助孩子突破成长的壁垒的生动故事。

今天的主角是盱眙县萤火虫儿童展能中心教师于姗。

于老师是一名专注于特殊教育的教师。从事幼儿及特殊教育行业10余年,每年积极参加省市县孤独症康复技能培训,在特殊教育领域,始终坚持以“因材施教”为核心,与孩子们共同书写成长的篇章,坚信“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她常说,教育不是雕刻,⽽是唤醒,⽤他们的眼睛看世界,真正的成⻓,始于我们学会理解他们的与众不同。这是她的教育信条。

8岁的林林是⼀个存在社会互动障碍且感官敏感的孩⼦,即便是微⼩的声⾳也会引发他剧烈的⼤叫和双⼿摇晃,并且对理发极为排斥。有⼀天,当⼀⾸轻缓的⾳乐响起时,林林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细心的于老师意识到他其实对⾳乐有着特别的兴趣和喜爱。

第⼆天,在课堂上,于老师特意播放了轻缓的⾳乐,并与林林⼿拉⼿,⼀同进⾏游戏,模仿理发店剪头发和梳头发的情景。渐渐地,林林开始愿意与于⽼师亲近。

随后,于老师逐步将⾳乐的⾳量放⼤,或是更换为稍快节奏的⾳乐,林林也渐渐适应了这些变化。

三个⽉后,当奶奶带着林林再次前往理发店时,他明显不再像以前那样抗拒。看着林林脸上洋溢的微笑和新发型,于老师感受到了林林仿佛变得更加⾃信了。

那⼀刻,于老师感受到了:每个孩⼦都是独⼀⽆⼆的谜题,我们需要蹲下身来,与他们⼀同探寻那属于他们的光芒。

于老师用专业洞察力破解每个孩子的行为密码,以音乐为媒介构建信任桥梁,展现因材施教的实践智慧。她将看见转化为行动,通过渐进式干预帮助儿童突破感官壁垒,更以等待的勇气践行时间自有答案的教育哲学。这种蹲下身来的姿态,既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更是对生命平等价值的无声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