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用耐心叩响心门;在孤独的星球上,他们以专业架起桥梁……他们是特殊教育教师——孩子世界的“翻译官”,用爱与智慧解码每一个独特的生命。
近期,淮安市残联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我是孩子世界的“翻译官”》专栏,聚焦全市特殊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代表。自9月10日起,我们将以“每日一星”的形式,通过教育信条和“高光时刻”等形式,展现他们如何用专业与温情破解教育难题,帮助孩子突破成长的壁垒的生动故事。
今天的主角是盱眙与光同行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教师朱晓琳。
朱老师拥有6年一线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经验,担任机构教学组长、评估。致力于应用行为分析(ABA)理论与实操,擅长社会性康复教学方法。熟练使用各评估工具,能精准评估儿童各方面能力并制定科学的个别化教学计划。注重将教学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
“我坚信只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科学的康复,孩子一定会给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是她的教育信条。
2024年秋季开学,班上新来了一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七岁了,叫航航(化名)。刚入园时他与人几乎没有沟通,对人不感兴趣,连简单的目光对视都很少。
熟悉几天后,通过社会性康复评估,朱老师为航航制定了康复计划,将教学目标分解到日常生活中。以孩子的动机、兴趣和需求为核心,所有教学目标均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展开,抓住孩子的“突破瞬间”,在恰当的时机,做对的引导。
在社会交往这方面,从培养孩子的叫名反应和目光对视开始,航航喜欢玩具车,朱老师就拿着他喜欢的玩具车,叫他的名字,引导他看老师, 在他做出任何积极的反应时,立刻给他玩具车,并表扬!
这样从叫十次名字能有一次反应,目光对视连一秒都不到的状态下,慢慢的发展到每次叫名都有回应,也能认真地看朱老师,等着朱老师说话。看到孩子在有效的干预下能有进步,朱老师充满动力。
朱老师以科学为舟、爱心为桨,以专业敏感让每个微小进步都成为希望的种子。六年如一日坚守“有效康复必见成效”的信念,诠释了特教工作者“以专业守护星光,用耐心静待花开”的师德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