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周洪道:残躯铸丰碑 拐杖量山河
发布时间:2025-08-01      录入人:haclfb

在淮安区车桥镇东谈村的田埂间,常能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缓缓踱步。他佝偻的脊背像被岁月压弯的山梁,右腿的假肢在泥土里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可那双眼睛里跳动的光,却总能让人想起八十多年前芦苇荡里的星火——他就是97岁的抗战老兵周洪道,一位用残躯托举过民族尊严的幸存者,一位把热血与伤痛都酿成乡土记忆的守护者。

1943年的车桥战役,是周洪道生命里最清晰的坐标。那时刚满16岁的他瞒着家人加入地方抗日武装,在一次突袭日伪据点的战斗中,为掩护战友炸毁碉堡,右腿被弹片击中。“当时只觉得腿像被烧红的烙铁烫过,低头看时血已经把草鞋泡透了。”老人抚摸着右腿的假肢接口处,那里的皮肤早已磨出厚厚的茧。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他靠着草药敷治硬撑过来,却永远失去了半条腿。伤愈后他拒绝留在后方,拖着伤腿继续在芦苇荡里传递情报,把日军动向记在烟盒纸上,藏在斗笠的夹层里,一趟趟穿梭在枪林弹雨中。

战争留下的不仅是肢体的残疾。老人的左耳在炮击中受损,如今说话时总要侧过脸凝神倾听,但只要提到“车桥战役”四个字,他的声音会突然洪亮起来。“我们村有12个后生一起上的战场,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他记得每个牺牲战友的名字,记得谁擅长吹笛给大家解闷,记得谁总把干粮省给年纪小的他。这些记忆像种子,在他心里长了八十多年,如今变成村口那片由他牵头栽种的“英雄林”,每棵树上都挂着烈士的名字。

卸下军装的周洪道,把战场的勇猛变成了对乡土的坚守。20世纪60年代村里修水渠,他拖着残腿带头跳进冰冷的河泥里;分田到户时,他主动把离家近的好田让给贫困户,自己挑了最远的坡地。有人劝他:“你是功臣,该享享清福。”

他却摆摆手:“我这条命是战友换的,能替他们多看看这太平日子,就是福气。”如今他仍坚持每天打扫村里的抗战纪念亭,用抹布擦去石碑上的尘土,就像当年在战场上为战友擦拭枪支。

去年冬天,镇里来人为他更换新型假肢,试走时他脚步不稳,却笑得像个孩子。“现在的日子真好啊,连假腿都这么轻巧。”他常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讲芦苇荡里的月光如何照亮前行的路,讲战友们如何用身体搭桥过河。孩子们围在他身边,看着他假肢上磨出的划痕,突然明白那些伤痕不是残缺,而是勋章——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由无数普通人用血肉刻下的不屈印记。

如今周洪道的拐杖顶端包着厚厚的棉布,那是孙女怕他硌手缝的;假肢的连接处缠着防滑带,是村医根据季节湿度调整的。这些细微的温暖,恰如他守护的这片土地对他的回馈。当春风吹过东谈村的麦田,老人会站在田埂上望向远方,拐杖拄在泥土里的声音,像在和八十多年前的自己对话——当年用热血守护的土地,如今麦浪翻滚;当年期盼的太平,正由后辈们稳稳接住。

这位残疾的老兵,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英雄”。他的残缺里住着完整的山河,他的沉默里藏着最壮阔的史诗。在车桥镇的晨光里,他的身影与“车桥战役纪念馆”的碑墙遥遥相对,像一座活着的纪念碑,提醒着每个路过的人:有些伤痕会结痂,但永远不该被遗忘;有些背影会佝偻,但永远向着光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