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时,小儿麻痹症夺走了刘伯晓奔跑的权利,右腿的后遗症成了他人生中沉重的枷锁。因家境贫寒,他早早辍学,扛起家庭重担,在街头卖过图书、摆过地摊,还曾骑着自行车到外地贩鱼。一次赶路时,腿脚不便的他连人带车摔进一丈多深的大沟,浑身是伤,只能一步一步挪回家,母亲见了心疼得紧紧抱住他泣不成声。
生活的艰难没有压垮他。为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也为回报身边人的帮助,刘伯晓刻苦钻研医疗知识,成为大队的赤脚医生。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只要乡亲们需要,他都会穿过坑洼泥泞的乡村小路随叫随到。他热心救死扶伤,甚至为无钱医治的乡亲免去所有医药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刘先生”。
有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名男子紧急叩门,抬来一位脸色发紫、呼吸急促的妇女。母亲劝他让病人转去大医院,可刘伯晓知道情况危急,根本来不及。他凭借医术和经验确诊为心脏病复发,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最终让病人转危为安。这次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怀着强大的信念,刘伯晓踏上创业路,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他始终记得父亲的话:“靠墙墙会倒,靠娘娘会老。人这一辈子,得靠自己。”
2004年,事业有成的他萌生了办学校的想法,只因想让家乡家庭困难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有人劝他做房地产赚钱,他却平静地说:“我办学校不是为了挣钱,社会对我有恩,我要做好教育回报社会。”
筹建学校时,他每天在工地抓质量,和工人同吃同住,过度劳累让他患上心肌炎等疾病,却无怨无悔。然而,他也留下了遗憾。父亲生病期间,他因忙于学校建设,没能及时陪父亲看病,耽误了治疗,检查时已是肺癌晚期。父亲临终前安慰他:“爸不怪你,学校比我更需要你。”他带着父亲“一定要把学校办好”的嘱托,全身心投入学校发展。
截至目前,刘伯晓已为困难家庭资助和减免学费6000多万元。受他资助的姜同学,从贫困学子成长为徐州医科大学教授,还参与公益支教,将爱心传递。
2021年8月,80岁的李奶奶为小腿残疾的孙子寻找学校四处碰壁,找到刘伯晓后,他当即决定录取,并免去所有费用。之后,他还专门指示为祖孙提供住宿、成立志愿者专班、送去生活用品、安排每周上门服务。如今,当年的小孩已成为优秀高中生,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
刘伯晓说:“如果当年选房地产,我可能是亿万富翁,但我从没后悔,我的财富是支持信任我的师生和家长。”20年来,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成为优质学校,获300多项荣誉。
作为共产党员和涟水县政协常委,他拄着拐杖走遍涟水,走访调研几百次,行程上万里,协助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30多个,办实事60多件,个人公益捐款超200万元,被百姓称赞:“村里来了刘委员,再难事情能团圆”。他的事迹被《人民政协报》三次整版报道,登上央视《影响力人物栏目》。
刘伯晓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热心公益的大爱,诠释了“身残志坚”的内涵,证明生命的价值在于精神的丰盈。2025年5月16日,他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这份荣誉是对他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