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残联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残疾人之家”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围绕省市民生实事项目,紧扣“融合发展”建设主线,在阵地互建、服务互融上做文章,引领全县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高质量运行。
一、项目举措
(一)从阵地建设入手。在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之初,为实现见效快、投入小的阵地建设目标,涟水县残联党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阵地建设瞄准养老机构。通过上下协调、资金支持等方式在5个养老机构创建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机构。其中梁岔洪福养老中心从今年开始增加了寄宿制托养服务。
(二)从硬件设备入手。在对场所进行改造时,涟水县残联按照全省残疾人之家建设服务标准和要求,对必要的功能区域进行提升的同时,对共用的区域也进行了改造提升,特别是原本老旧的无障碍环境和消防设施,都进行升级换新,并增加了微型消防设备,有效保证了机构服务要求,实现了老年人和残疾人都满意的共嬴局面。
(三)从服务内容入手。一是特色助残服务一起办。按照“七服务”要求,在开展残疾人康复、文体、学习等活动时,老年人和残疾人一起组织统一实施,残疾人满意的同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丰富起来。二是辅助性就业劳动一起做。为了能留住残疾人,机构内普遍都有辅助性就业项目,老年人和残疾人都可以参与,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劳动一边说着家长里短气氛非常融洽。无形中助推了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拓展,也间接的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办事事项一起接。老年人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残疾人,涉及残联办证、维权、康复等服务事项和老年残疾人的民政养老事项,负责人一人承接共同办理。如五港镇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办事能力得到了所在机构老年人和镇政府的同时认可,直接兼任养老院院长,极大的提高了服务效能。
二、项目成效
从阵地建设实施融合发展以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残疾人朋友的广泛好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服务残疾人的场所得到保障。残疾人托养工作近年来被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以来,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在场所调配、租金减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 支持,节约了运行成本,形成可持续、良性发展格局。
二是服务的残疾人人数不断增加。加强服务机构提质增效中的细致服务,保障机构场所和生产生活的安全,加大对机构补贴的绩效考核,使机构年年有进步、残疾人满意度逐年提升。目前,我县托养总数超2000名,其中寄宿制托养达70名,日间照护达550名,托养服务规模全市第一。
三是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开展,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起到了托养一人、解放一家、温暖一群人的社会效应。在机构服务的残疾人每年1次体检,每月至少200元的额外收入,在减少家庭开支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残疾人工作的延伸服务,残疾人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三、基本经验
融合发展不断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取得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
一是残联系统部门高度重视。县残联党组领导对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无论是资金和人力都优先保障,更是身体力行走进服务机构出点子、教方法,赴企业洽谈辅助性就业项目等,全力推进残疾人服务机构常态化运行。
二是基层党委政府积极配合。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创建离不开基层党委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利用现有阵地融合建设,更是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目前涟水县16个镇街实现了残疾人服务机构全覆盖,镇、村延伸网络达50%。
三是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服务机构离不开富有爱心企业的支持和帮助,经常性地拜访及邀请企业代表参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让企业对残疾人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加支持残疾人事业,近30家企业主动为服务机构提供辅助性就业项目。注重社会组织培育。组织助残机构和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助残、扶残服务,打造特色服务品牌,近几年已培训了10余个助残服务社会组织。其中涟水县助残志愿者协会助残项目“有爱无碍、共享阳光”在江苏省社会助残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四是营造助残浓厚氛围。通过加大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与融媒体合作开展专题宣传栏目等方式方法,如共享阳光、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等。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惠残政策、助残项目,从而形成了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我县宣传工作在全市残联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排名稳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