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融合发展案例之八——淮阴区“2+N”融合项目 探索助残教育融合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15      录入人:hacljjc

  2024年以来,淮阴区残联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根据市《打造助残养老医疗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开展“2+N”融合,探索与淮阴区特殊教育学校合作,把残联的各项服务送进校园,将特校的师资力量带出校园为残联所用,有效推动民生实事示范点项目落地发展。

  一、项目举措

  (一)链接“残疾人之家”,开展“项目融合”。根据淮阴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关于职业教育的需求,淮阴区残联与该校进行“项目融合”。由王家营“残疾人之家”为该校提供插花、键盘、手工串珠等辅助性就业项目,淮阴区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项目融合”计划,开展辅助性就业服务。

  (二)链接“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培训融合”。根据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淮阴区特殊教育学校采取试点委培、订单式培养模式,做好残疾学生教育与就业衔接工作。

  (三)链接“保障需求”,开展“N+融合服务”。根据淮阴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保障需求,淮阴区残联为该校学生提供集中评残服务,引导该校集中带领学生前往淮安市三院进行体检,对学生评残材料进行统一收取,统一进行评残,实现“评残融合”。

  二、项目成效

  淮阴区残联为特校学生开展键盘拼装、插花等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搭建就业的桥梁,今年以来,培训学生80人次;主动将该校优秀学生推荐至淮安市高新区相关企业,已成功帮助3名学生就业;对需要进行残疾人证办理、迁移的学生,进行“一站式服务”,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淮阴区残联“2+N”特色化、个性化、精准化融合,不断提升残疾学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受到服务对象的广泛好评。

  三、基本经验

  (一)借助学校开展技能培训更正规。淮阴区特校作为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定点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雄厚,同时拥有职业技能培训室等规范化硬件设施,可以为学员提供烘焙、面点、中西餐等技能培训。

  (二)特色课堂实现学生出校就上岗。在学习专门设置

辅助性就业室,开设就业特色课堂,便于协助残联开展辅助性就业项目培训,也为在校学生培养就业技能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三)残联办证服务走进校园暖人心。在康复期间康复儿童不用办理残疾人证,针对即将从康复走向就业的大龄残疾儿童,区残联通过开展“助残服务”进校园,为多名残疾学生提供集中评残服务,对需要进行残疾人证迁移的学生,进行“一站式服务”办理,让学校和残疾人家庭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