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烈日下的“移动评定室”
发布时间:2025-08-21      录入人:haclfb

在淮安区,有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长期受困于重度瘫痪的身体状况,生活起居需要他人的悉心照料。为了让这些老人能够顺利评定残疾等级,享受国家应有的政策关怀。近日,一支由医院专业评残专家组成的团队来到了如家养老院,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上门评残服务。

“把评定室搬到家,是我们能给的‘清凉礼’”

此次上门评残,专家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专家医生凭借专业知识,仔细检查老人的神经系统状况,通过询问病史、观察肢体反应等方式,判断神经损伤程度;关注老人的骨骼和关节健康,运用专业设备,测量关节活动度、检查肢体畸形情况等。

评残现场,专家们首先来到淮城街道瞻岱居范巷 。老人因脑梗塞后遗症,长期卧床,双下肢活动严重受限。医生耐心地为她进行各项检查,经过详细的诊断,最终评定蓝斌为肢体残疾贰级。整个过程中,医生动作轻柔,一边检查一边轻声安慰老人,缓解她的紧张情绪。

接着,专家团队来到了复兴镇大李村一户老人的房间。她的身体状况更为严重,脑出血后遗症,意识模糊,三肢完全丧失运动功能,属于三肢功能重度障碍患者。专家们认真检查后,依据肢体残疾评定标准,评定为肢体残疾壹级。评定结束后,医生还为老人的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些护理建议,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照顾老人,预防褥疮及并发症。老人攥着医生的手不肯放:“你们比亲人还贴心”。

高温下的“细节课”:每一步都在对抗“看不见的困难

下午3点,是一天中最闷热的时候。团队来到平桥镇王沟村老人的家中。这位脊髓损伤患者因长期坐轮椅、有褥疮,四肢屈曲畸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属于四肢瘫患者,被评定为肢体壹级残疾。专家们在评定结束后,为老人制定了褥疮护理的方案并耐心讲解给护理的工作人员。专家在床垫上,用放大镜仔细检查创面:“压疮深度到皮下组织了,得提醒社区定期换药。”说着,他从箱子里拿出无菌纱布和碘伏,“先帮您简单处理一下,评定完我再教您家属怎么护理。”图片

这样的“额外服务”,是团队的“隐形规定”。张医生说:“很多残疾人不仅身体有障碍,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评定时得把健康风险一起摸清楚。”今天上午,他们在为一位言语障碍的听障人士做评定时,特意叫来了手语翻译;一会还要给精神障碍患者评定,团队里心理治疗师全程陪同,用温和的语气缓解对方紧张情绪。

“他们的白大褂,比空调风更让人安心”

截至7月底,这支“流动评定小组”已在淮安区完成79户上门评残,覆盖了像熊沪访、周小勇、杨学义等几十位肢体残疾人士。据淮安区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医院医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也加入进来,负责提前踩点、搬运设备、维持秩序,“我们要让每一位残疾人明白:申请评定不是‘麻烦事’,而是党和政府送来的‘暖心事’。”

经过一天的努力,评残专家团队顺利完成了这几位老人的残疾等级评定工作。此次上门评残服务,不仅为老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他们避免了前往医院评残途中的危险情况发生,也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关怀。后续,相关部门将依据评定结果,为这些老人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生活帮助,让他们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暮色中,团队成员收拾设备准备离开。医生的白大褂后背印着一个大大的“汗渍圈”,却笑着说:“我们多跑一步,残疾人就少在路上折腾一步;我们多问一句,他们就多一分保障。这不是什么‘辛苦’,是我们作为医者的本分。”

高温未退,但那些沾着汗水的评定表上,每一笔记录都在书写着更温暖的故事——它关于医者仁心的坚守,关于社会关爱的温度,更关于一个城市对“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