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淮安市残联成功举办先进事迹分享会,全国自强模范刘伯晓、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吴凯、省自强模范梁晓军、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徐冕、市自强模范吴延胜分享了自立自强、拼搏奋斗的感人故事。这些榜样,照亮了残疾人的追梦之路,更凝聚起全社会扶残助残的磅礴力量。
汗水镌刻勋章 自强支撑脊梁
3岁时,小儿麻痹症夺走了刘伯晓奔跑的权利,右腿的后遗症成了他人生中沉重的枷锁。因家境贫寒,他早早辍学,扛起家庭重担,在街头卖过图书、摆过地摊,还曾骑着自行车到外地贩鱼。一次赶路时,腿脚不便的他连人带车摔进一丈多深的大沟,浑身是伤,只能一步一步挪回家,母亲见了心疼得紧紧抱住他泣不成声。
生活的艰难没有压垮他。为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也为回报身边人的帮助,刘伯晓刻苦钻研医疗知识,成为大队的赤脚医生。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只要乡亲们需要,他都会穿过坑洼泥泞的乡村小路随叫随到。他热心救死扶伤,甚至为无钱医治的乡亲免去所有医药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刘先生”。
有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名男子紧急叩门,抬来一位脸色发紫、呼吸急促的妇女。母亲劝他让病人转去大医院,可刘伯晓知道情况危急,根本来不及。他凭借医术和经验确诊为心脏病复发,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最终让病人转危为安。这次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怀着强大的信念,刘伯晓踏上创业路,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他始终记得父亲的话:“靠墙墙会倒,靠娘娘会老。人这一辈子,得靠自己。”
2004年,事业有成的他萌生了办学校的想法,只因想让家乡家庭困难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有人劝他做房地产赚钱,他却平静地说:“我办学校不是为了挣钱,社会对我有恩,我要做好教育回报社会。”
筹建学校时,他每天在工地抓质量,和工人同吃同住,过度劳累让他患上心肌炎等疾病,却无怨无悔。然而,他也留下了遗憾。父亲生病期间,他因忙于学校建设,没能及时陪父亲看病,耽误了治疗,检查时已是肺癌晚期。父亲临终前安慰他:“爸不怪你,学校比我更需要你。”他带着父亲“一定要把学校办好”的嘱托,全身心投入学校发展。
截至目前,刘伯晓已为困难家庭资助和减免学费6000多万元。受他资助的姜同学,从贫困学子成长为徐州医科大学教授,还参与公益支教,将爱心传递。
2021年8月,80岁的李奶奶为小腿残疾的孙子寻找学校四处碰壁,找到刘伯晓后,他当即决定录取,并免去所有费用。之后,他还专门指示为祖孙提供住宿、成立志愿者专班、送去生活用品、安排每周上门服务。如今,当年的小孩已成为优秀高中生,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
刘伯晓说:“如果当年选房地产,我可能是亿万富翁,但我从没后悔,我的财富是支持信任我的师生和家长。”20年来,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成为优质学校,获300多项荣誉。
作为共产党员和涟水县政协常委,他拄着拐杖走遍涟水,走访调研几百次,行程上万里,协助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30多个,办实事60多件,个人公益捐款超200万元,被百姓称赞:“村里来了刘委员,再难事情能团圆”。他的事迹被《人民政协报》三次整版报道,登上央视《影响力人物栏目》。
刘伯晓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热心公益的大爱,诠释了“身残志坚”的内涵,证明生命的价值在于精神的丰盈。2025年5月16日,他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这份荣誉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点亮自己 照亮他人
他常说自己做的都是平凡小事,却用独腿撑起了山乡孩子的希望,用行动诠释着“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人生信念。
2011年,一场车祸夺走了吴凯的一条腿。装上假肢后,许多人劝他多休息,他却在半年后毅然回到讲台。第一次尝试站着上课时,他心里没底,却惊喜地发现自己能坚持讲完一节课。学生们喊他“钢铁站神”,他笑着回应:“我是‘独腿大侠’,照样带你们闯荡知识江湖!”这一站,便是14年。担任校长后,他每天从清晨六点忙到深夜十点,操场、食堂、宿舍处处可见他蹒跚的身影,一天走上万步是常事,残肢被假肢磨破也咬牙坚持。他说:“身体不便无法改变,但精神姿态不能倒下,‘做’永远比‘说’更有力量。”
面对困境,吴凯总能将残缺转化为力量。学校有个因抑郁症服药发胖的小姑娘,被同学嘲笑后躲在教室哭。吴凯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拉过椅子坐下,挺了挺肚子半开玩笑:“你看老师,不仅胖还少了条腿呢!”他故意用假肢走了两步问:“像不像唐老鸭?”逗笑女孩后,他认真说:“胖能减,腿少一条,只要心气在,路一样能走好。自己不能先看不起自己。”在他的开导下,女孩渐渐开朗自信。
22年来,吴凯和同事们发起“山爸山妈”关爱项目,为留守儿童送去家的温暖。他认领的留守“山娃”耀耀,曾想逃课打球,看见他却转身跑回搀扶:“吴老师,我扶您上楼!”这一举动让他瞬间释怀,也让他体会到“被需要是幸福”。
前年,吴凯被查出肠癌,治疗期间,山里的孩子、家长纷纷送来关怀。小鑫同学的奶奶头发花白,蹒跚着送来自家养的鸡:“吴老师,给你补补身子。”这份朴实的情谊,坚定了他康复后重返校园的决心。
如今,即便身体饱受病痛,吴凯仍坚守在教育一线。他说:“身体的局限或许会让我们走得慢些,但挡不住点亮生命的光。”这位“独腿校长”用22年的坚守证明:残缺的是肢体,不是梦想;他以残躯为炬,照亮了山乡孩子的求学路,也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狐狸真经”演绎乡村振兴梦想
梁晓军,一名肢体残疾人,现任金湖县良氏狐狸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凭借坚韧与智慧,打破“北纬30度以南不能养狐”的传统认知,成为我国“北狐南养”第一人,更带领数千养殖户走上致富路。
1996年初,梁晓军开启狐狸养殖之路。初期,因南方气候影响,他饲养的狐狸皮毛短绒疏、色泽暗褐,经济效益大打折扣。为破解难题,他四处求教,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终于找到症结——饲料与环境。他调整配方,增加小杂鱼、猪皮、植物油等动物性饲料,添加中草药和维生素E;针对南方多雨高温的特点,研发“适用于中国南方养殖的北极狐棚舍”,获国家专利。最终,他成功培育出皮毛光亮丰满的狐狸,“北狐南养”科技成果横空出世。
此后,他的养殖项目斩获省、市科学技术大奖6项,填补国内同类技术空白,2020年他被评定为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为让更多人掌握技术,梁晓军从2000年起,利用夜晚整理养殖经验,向全国农业科技报刊投稿,70多篇文章被《农民日报》《农村百事通》等上百家媒体刊登转载。他通过制定标准、专家讲座、现场观摩、网络热线等方式,从良种选择到粪污处理,全方位推广北极狐健康养殖技术。
2008年12月,金湖县良氏狐狸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梁晓军推行“统一供种、技术、防疫、收购、销售”模式,闯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径。如今,该合作社已成为江苏规模最大、全国品种质量领先的狐狸养殖基地,从卖种狐到向旅游景点、科研院所供应狐崽,一步步实现着宏伟目标。
多年来,梁晓军始终敞开大门传技术:为咨询者寄出回信8000多封,通过书信向1.2万名农民传授经验;对登门学习的残疾人,免费提供食宿并报销差旅费、种狐运输费。2004年10月,他开通全国首条养狐热线,24小时解答技术与市场问题,带动全国22个省、市、区的5800多名养殖户投身特种养殖。
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等200多家媒体报道,央视1套、2套、7套等栏目20多次专题介绍,《农村百事通》等40余家杂志以他为封面人物,央视七套还以其事迹拍摄电视剧《北极狐创富记》。
梁晓军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星火科技致富能人”等称号,当选淮安市、金湖县政协委员,领办“江苏省梁晓军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其合作社也被授予江苏省“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中国毛皮动物养殖“十佳专业合作社”等多项荣誉。他用行动证明,残疾挡不住创业脚步,更能凝聚起带动乡邻共富的强大力量。
向阳而行,逐梦青春
徐冕,江苏省残疾人田径队投掷组运动员,一位与命运顽强抗争的“95后”姑娘。先天胫骨假关节让她自幼与严重下肢残疾相伴,医生曾断言这会是人生的枷锁,但她以体育为翼,在赛场上一次次打破成见,书写着“逆天改命”的传奇。
2017年,在市、区两级残联推荐下,徐冕入选江苏省残疾人田径队,开启奥运梦想征程。训练的日子里,她每天迎着晨曦挥洒汗水,重复的投掷动作、经年累月的枯燥磨砺,以及身体的伤痛,都未曾让她退缩。“为国争光、为淮安争光”的信念,支撑着她在训练场咬牙坚持。
2020年东京残奥会,是徐冕人生的重要里程碑。站在国际赛场,面对世界顶尖选手,她屏气凝神,奋力掷出铅球,10.81米的成绩不仅刷新个人最佳,更打破亚洲纪录,让她站上残奥会领奖台。
然而,高光时刻背后是沉重的代价。长期超负荷训练导致腿部疼痛变形,严重影响生活。术后突发感染的意外,让她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但截肢的打击并未击垮这位强者,术后她迅速调整状态,带着初心重返训练场,在坚持中收获从容与担当。
2023年杭州亚残会上,徐冕在家乡土地上打破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摘得金牌。当国歌奏响,她眼中满是自豪与感恩。2024年巴黎残奥会,她再攀高峰,在女子F57级铅球、铁饼项目中斩获两枚奖牌,为运动生涯再添荣光。
从先天残疾到残奥会领奖台,从截肢重生到亚残会夺冠,徐冕用一次次投掷证明:命运从不在他人手中。正如她所坚信的,挫折是成长的馈赠,挑战是进步的阶梯,心有所向,脚下自有坦途。这位“95后”运动员,以奋斗为笔,在人生赛场上写下了最动人的篇章。
用责任心,千方百计为残疾人谋幸福
吴延胜,2010年成为淮阴区第一批残联专职委员,十五年间深耕残疾人事业,用行动诠释扶残助残的温度与力量。他见证过残障人士的困境,更以实干搭建起助他们成长的平台。
2016年,在市、区残联支持下,吴延胜利用街道敬老院8间闲置房屋,率先在淮阴区创办“残疾人之家”,为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康复、日间照料和辅助性就业服务。平台虽建,项目短缺却成难题。他利用休息日跑遍区内外企业,先后争取到服饰剪线头、玩具缝纫、二极管搓直等项目,让“残疾人之家”步入正轨。2021年底,他与淮安富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引入电脑键盘、键帽安装加工项目,还将项目推广至其他“残疾人之家”。目前,该“残疾人之家”已有45名残障人士从事辅助性就业,月收入最高2800元、最低600元,2024年度创收33.7万元。
在帮扶残障人士的过程中,吴延胜倾注了大量心血。卡车司机雍先生因意外下身瘫痪后,一度丧失生活信心。吴延胜多次家访,将手工活送到他家中,帮他适配电动轮椅,动员他加入“残疾人之家”。如今,雍先生已成为这里的得力帮手,收入稳步提升,重拾生活希望。
“托养一个人,解放一家人”是“残疾人之家”的目标。智力二级残疾人小唐曾让全家忧心——父亲只能上半天班,母亲打零工,家庭负担沉重。吴延胜反复劝说其父母实地考察,最终让小唐入驻。在这里,小唐学会生活技能,性格变得开朗,每月有数百至上千元收入,父母得以安心全职工作。唐尧常说:“我有两个家,一个有爸爸妈妈;一个是有吴叔叔的‘大家’。”
为丰富残障人士生活,2023年吴延胜组建“残疾人之家文艺小分队”,2024年与淮阴区舞蹈协会合作,邀请专业指导并共同参与文艺下乡演出。同年“国际残疾人日”,他组织“残健共融 共创未来”文艺演出,增强残障人士自信。他还联合企业组建志愿者服务队,4年来开展社区缝补、家电维修等服务40余场次,惠及4000余人次。每逢成员生日,他会组织集体生日会;闲暇时,还安排观影、游园、趣味运动等活动,覆盖街道500余名残障人士,让他们感受社会温暖。
十五年坚守,吴延胜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让扶残助残落地生根。他坚信,在社会各界努力下,残障人士定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残疾人事业也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